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
时间:2008年06月26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次
一年前的暑假,浙江大学宁波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学院新闻、广告专业的100余名大一学生,走进宁波33个村庄,以他们稚嫩但充满激情的眼光,观察眼前的一切,聆听村民的故事,感受村庄30年的变化。
一年后,这群大学生的暑期实践作品汇编成书:《行走的新闻——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并于近日出版。这是一次具有独特意义的暑期实践,一次带着鲜明主题的行走与采访。这也是一本揭示时代巨变的书,这本书的背后,是这100余名大学生对宁波农村鲜活的感受与思考。
越接近基层就越接近真理
“30年,从沉寂到迸发!30年,从质朴到睿智!30年,从单调到多彩!30年,从直视到广眺!”这是写在《行走的新闻——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这本书封面上的话,是写作者的一种姿态和宣言。
浙江大学宁波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副院长刘建民,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与策划者,他说:“越接近基层就越接近真理,当时就想让这些大一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看看基层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希望他们在行走中捕捉新闻,感知社会。”这是他希望学生们去暑期实践的初衷。而行走的目标与主题,首先是农村,刘建明觉得,现在很多大学生其实不了解农村,而不了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无法了解这个时代的伟大,当时他就想到,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些只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30年的变化在哪里。
“30个村庄,30个社区,30家企业,是这3年学生们行走的目标。而采访的主题,就是它们30年间的变化。”首批行走的33个村庄,是刘建明精心选择过的,分布在宁波的各个县、市、区,有高山上的,有濒海的,有处在城乡接合部的,有经济发达的,有环境优雅的,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学生们分成33个小组,每3到4人一组,分别在一个村庄蹲点两到三天,进行面对面采访、调查式采访、体验式采访,既是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是让年轻的心灵走进农村,体验农村。
“这本书也许在采访上还不老到,写作上还不成熟,内容上还不够丰厚,但是这些新闻作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是大学生们的亲自观察、亲身体验所得,真挚动人。”浙江大学宁波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学院党委副书记楼锡锦如此说。
确实,原汁原味地呈现就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通过大学生的眼睛,我们看到北仑区牌门村百花争艳的美丽景象,看到慈溪市大山村的菜场和水库的变迁,看到奉化黄贤村悠久的历史底蕴和30年“种”出的森林公园,看到海曙区后孙村废品回收中心的奇妙流程,看到江北区邵家渡的村民生活从破皮箱到卡迪拉克的变化……
30年的变化,他们仔细看用心听
新闻专业的李飞燕说:“我在余姚的石步村看到,除了高楼大厦少一点,那里村民的生活,已经和我们城镇里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也享受着空调、彩电等现代设施,也使用抽水马桶,村民说,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严晶晶说,她寻访的村庄是在江北区的新星村,很辛苦地在那里找村庄的痕迹,一开始很失望,因为那个期待中应该有的矮房子、小路、鸡飞狗跳的村庄完全消失了,原新星村地块,现在是很现代的一个社区:青林湾,而新星村的村民就在青林湾对面的安置房过渡,不久他们就要入住旁边在建的另一个小区,村庄成为社区,村民成为居民。
在这新旧过渡的阶段,严晶晶和同学们找到了不同时代的新星村村民,他们的述说,使一个村庄的巨大变迁在她眼前展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说:“过去的新星村是靠种水稻和养猪为生的,村里房子很破旧,到处都是猪舍,很脏很臭,外面的姑娘们因此而不愿嫁到‘猪圈’来。”而今,无论是青林湾还是正在建设的新星村住宅小区,都再也找不到脏、臭的痕迹。
巫客霞所去的镇海的联兴村是个由4个自然村合并的行政村。村支书姓庄,他说联兴村今后的发展,就是让村庄消失,完全融入城市化进程。庄书记告诉他,小时候,家里孩子很多,他是老大,看书的时候,手里抱着一个,身边站着两个,摇篮里还有一个。他很好学,在田埂上走过,看到一张纸片,也要捡起来看看,有没有可以读的字。可他只读到小学4年级。如今,这位已经当了16年支书的联兴村人,已经通过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工作之余,他还为村民和村里的企业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巫客霞说,支书身上体现的就是村民们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宁波的这些村庄才会在30年间有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
那些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
李飞燕虽然是在农村出生的,但后来一直在城镇长大,对农村的接触很少。在这次暑期实践中,她觉得村民们真的很质朴,每去一户人家,他们都会拿出冰镇西瓜、杨梅干等食品热情招待。她在敬老院看到老人们安详的神情,在四合院建筑的小学里,听到补习班里朗朗的书声,这些都让她为之感动。
“农村的生活或许很平常,却蕴含着希望,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李飞燕说。
这样的感动也让广告专业的杨敏伟至今难忘。他是台州人,从小在农村长大,这次行走,他去的是宁海的西张村,很偏远班里朗朗的书声,这些都让她为之感动。
“农村的生活或许很平常,却蕴含着希望,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李飞燕说。
这样的感动也让广告专业的杨敏伟至今难忘。他是台州人,从小在农村长大,这次行走,他去的是宁海的西张村,很偏远的山村,早上5点,从宁海城区出发,乘车、步行,到那个村已经9点多了。西张村有着天蓝水清的环境和淳朴宁静的山村气息。让他触摸到了30年间的变化,小村庄的黄泥路上,猪、牛、鸡乱跑的脏乱环境不见了,靠海的一边堤坝不断加固,夏天时,洪水到来,村民集体迁到山上躲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让杨敏伟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女孩,读小学二年级的她,父亲出去打工了,母亲和他们姐弟俩留守。母亲一边照料他们,一边也在找活干,小女孩对杨敏伟说:“妈妈很辛苦。”暑假里,她一边学习、玩耍,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她说她喜欢花,会插成各种美丽的造型。
这让杨敏伟很感动,这么小的孩子充满灵气,富于激情,这样地热爱生活,反而觉得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听到很多抱怨生活郁闷、无聊的牢骚,大家在城市里变得逐渐麻木。小姑娘的快乐和真诚让他的内心受到冲击。
据指导老师刘建民说,这些大学生大多不熟悉农村,在两三天的行走采访中,不仅感受到了30年的变化,农村的人情风物,村民的故事和精神也让他们受到震撼。
在行走与思索中成长
学生们对这些村庄都是陌生的,大多数在此之前连村名也没听说过。但大家对这样的一次实践机会非常珍惜,每个小组都在出发前上网查寻要去的村庄情况、路线,自己买汽车票,寻找晚上住宿的地方,自己找乡镇及村委会联系采访事项,这样的经历都使他们有了第一次独立接触社会的机会。
杨敏伟是去宁海的10个同学中的队长,出发前大家都很兴奋,而他发现很多同学对农村生活完全陌生,听他说起“集市”等习俗就像听故事。所以出发前,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没想到走的当天他自己就拉肚子了,但还是坚持参加了。“摄像机、照相机、电脑,我们的装备还是很齐全的。”杨敏伟介绍。
李飞燕则感叹,通过这次行走,才知道当记者太不容易了。他们在寻找村庄的过程中,在烈日下步行半个多小时,两天时间每天都工作到晚上6点以后。“第一次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第一次采访村民,觉得一下子很难开口,很紧张,不知道怎么问才好。”据她说,和村民交流还存在着语言上的障碍,不过她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听得懂的,有些同学就需要她“翻译”了。“刚开始提问,没方向感,从唠家常开始,逐渐就有了主题。”
不少同学都把这次村庄的行走当成是对自己新闻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毕竟走出校园“真刀真枪”地练兵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