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高录取比例将提高到75%左右。
1月8日,在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汤飞帆做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全市目标任务中,与教育相关的主要包括: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深化高校“一校一策”办学绩效评价改革,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宁波东方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大学(暂名)正式建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建立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突破2.4万人。
加快构建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普高特色多样发展布局,建成投用海曙中学,普高录取比例提高到75%左右。
对此,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如何说,一起来看一看。
市人大代表、宁波中学党委书记邵迎春
教育发展 民生与国计兼顾
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我市教育发展进行了前瞻部署。市人大代表、宁波中学党委书记邵迎春对此有几点感悟和体会:
教育发展取向:民生与国计兼顾。
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属性。同时教育强国强市建设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其根本取向是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教育的民生和国计两个属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忽视民生,则教育发展不均衡;忽视国计,则教育发展不充分,造成人才不足、科技不强,难以有力保障持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等无疑是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
教育育人方向: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矛盾之一是“育人”与“育分”的矛盾。“知识是成才的基石,要把基石打深、打牢。”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是知识学习的目的。离开知识学习,全面发展是空洞的;离开全面发展,知识学习是盲目的。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改变过度强调机械化知识学习、“育人”被异化为“育分”,避免知识学习碎片化、学段间脱节、学科间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避免“五育”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知行脱节。
为此,在教育强市建设中,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应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改进评价方式,优化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丰富与优化表现性评价工具,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要变革知识学习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知识裂变传播和聚变传播现象,推动教育内容的革命性重塑。再次,要创新教育教学范式。基于数字技术改善学习体验,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最后,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教育的思政引领力。
市政协委员、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商学院教授鞠芳辉。
深化高校“一校一策”绩效评价改革,恰逢其时
从深化高校“ 一校一策”办学绩效评价改革,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宁波东方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大学(暂名)正式建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再到建立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等……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宁波市政协委员、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商学院教授鞠芳辉欣喜地发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高校。
鞠芳辉说,宁波市高等教育正处于“多元化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各高校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是必然选择,不同高校在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不同定位。例如,从各高校与宁波产业发展的联系而言,宁波东方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大学(暂名)的定位应该是原始创新,引领产业;开元平台 (中国)科技公司、宁波工程学院等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创新,支撑和服务产业等。宁波市政府及时出台了“一校一策”的相关政策,并提出深化“一校一策”绩效评价改革,恰逢其时。
鞠芳辉建议,在接下来推进“一校一策”评价改革过程中,应避免依旧因循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同质化的、过度强调课题奖项论文等指标的评价体系框架和内容,而应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鼓励各高校按各自定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原则,真正落实“一校一策”的评价改革和支持政策,推进宁波高校结构优化,全链条、全层级对接和支持宁波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朱延芳。
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
在认真听取了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宁波市政协委员、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朱延芳赞同报告中“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这句话。
她认为,“研学活动”应该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作为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研学活动的喜爱。”朱延芳说,不管是“红色游、非遗游”,还是“博物馆游、名校游”,抑或是“实践游、游乐游”,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很放松。他们走出校园,亲近自然,锻炼体魄,而且在克服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同时,他们还能释放学习压力,舒缓心理焦虑,培养兴趣,增强社交能力,真正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朱延芳在前期调研中也发现,目前的研学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以玩为主;缺乏高质量的课程,与“家庭游”差别不大;缺乏专业导师,与“立德树人”要求脱节;还有一些学校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去一个研学点,没有做到针对性和发展性。对于这些问题,她认为,教育部门、文旅部门以及学校、研学基地等需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沟通协作,共同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丰富研学内容、培育专业导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青少年打造出高质量、富有实效的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77e5971e4b0b67c624aa4c4#ocr